逐條解讀丨六部委放送中長期資金入市新政“大禮包”,市場影響幾何?
春節前夕,市場迎來中長期資金進入市的政策“大禮包”。
1月22日,中央金融辦、中國證監會、財政部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中國人民銀行、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《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》(下稱“《方案》”)。
整體來看,《方案》主要舉措包括五個方面:一是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。二是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。三是提高企(職)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。四是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。五是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。
對于《方案》的出爐,開源證券副總裁、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對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表示,2025年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推開,特別是在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,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,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、適應性等方面。
“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作為牽引,將進一步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,有助于引入更多增量資金,對于改善市場流動性、提升市場穩定性和促進資本市場功能發揮至關重要。同時,也有助于引導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、綠色發展等關鍵領域,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。”孫金鉅說。
方正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、金融首席分析師許旖珊分析稱,《方案》的出爐,順應了2024年9月《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》的政策方向,重點完善保險資金、社保基金、基本養老保險、企業年金基金、銀行理財等中長期資金的入市機制及考核政策、進一步強調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和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,有助于建設鼓勵長期投資的資本市場生態、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。
“此次《方案》重點通過考核行為引導險資、社保基金、養老金入市,中長期考核或將有效助力上述長錢突破投資的‘軟性’約束,縮短與配置上限的距離。監管持續推動中長線資金入市,將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,改善資本市場生態。” 華創證券金融業研究主管、首席分析師徐康表示。
落實到股市層面,華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鄧利軍對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說:“《方案》落地對股市影響積極,一方面,分子端有望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,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。另一方面,流動性上隨著政策大力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,流動性將維持合理充沛。”
“《方案》落地將提振市場情緒,短期看可能催化春季行情開啟,中期將強化A股慢牛邏輯。”鄧利軍稱。
以下為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對《方案》的逐條解讀:
一、提升商業保險資金A股投資比例與穩定性。在現有基礎上,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(含權益類基金)投資規模和實際比例。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周期考核,凈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于30%,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標權重不低于60%。抓緊推動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,后續逐步擴大參與機構范圍與資金規模。
解讀:許旖珊指出,隨著險企長期考核制度進一步明確,預計經營和考核匹配度將提升。整體來看,《方案》考核規定方面較此前規定有兩方面調整和變化。一是將此前“當年、3年ROE考核權重分別50%”調整為“當年、3-5年ROE考核權重分別不高于30%、不低于60%”。
“二是對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3年以上長周期考核,同時預計其他考核指標可能也會調整。”許旖珊進一步指出,“預計險企的經營和考核匹配度將顯著提升,資金入市堵點將逐步疏通。”
徐康指出,2023年財政部發布《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》,將《商業保險公司績效評價辦法》中經營效益類的凈資產收益率由“當年度指標”調整為“3年周期指標+當年度指標”各占50%權重的形式。當年度考核權重下調、三年周期指標改為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標并上調權重,進一步引導險資投資行為考慮中長期收益。
“在長端利率下行、非標資產荒背景下,同時考慮市場賺錢效應對險資加大權益配置的影響,預計中長期考核將有效引導險資積極入市。”徐康稱。
二、優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機制。穩步提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股票類資產投資比例,推動有條件地區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規模。細化明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五年以上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機制,支持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充分發揮專業投資優勢。
解讀:徐康指出,截至2023年末,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為3.01萬億元。《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4》顯示,全國社保基金自成立到2023年取得了整體年化收益率7.4%的表現,其中境內股票投資年化收益率高達10%,充分體現了長期資金投資的優勢所在。
“根據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境內投資管理辦法》,社保基金投資股票類資產的最大投資比例為40%。當前社保基金股票投資預計低于征求意見稿的比例上限,提升1個百分點,股票配置對應約301億元增量資金。”徐康稱。
徐康表示,截至2024年三季度,以社保基金重倉流通股口徑計算,持股市值合計達到4599億元,占2023年末的總資產比例約為15.3%。當前基本養老金若提升1個百分點股票配置對應約186億元增量資金(投資運營口徑,若總口徑對應約782億元),入市堵點還在于提升委托投資規模。
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方面,徐康指出,截至2023年末,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7.82萬億元,其中基金投資運營規模1.86萬億元。根據國務院印發的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》,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,股票等權益類產品合計不得超過資產凈值的30%。
徐康進一步指出,截至2024年三季度,基本養老金重倉持股市值合計約330億元,占2023年末基金投資規模不足2%。同時,近6萬億元養老金規模結存在地方,并以投資銀行存款和國債為主,限制了養老金長錢優勢的發揮。
“推動有條件地區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規模,能夠提升養老金管理效率,從投資端增厚養老金。”徐康說。
三、提高企(職)業年金基金市場化投資運作水平。加快出臺企(職)業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指導意見。逐步擴大企業年金覆蓋范圍。支持具備條件的用人單位探索放開企業年金個人投資選擇。鼓勵企業年金基金管理人開展差異化投資。
解讀:徐康表示,截至2024年三季度,企業年金積累基金規模達到3.52萬億元。截至2023年末,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規模2.56萬億元。
“從組合配置角度來看,截至2024年三季度,企業年金共有1214個固收類組合,4022個含權益類組合,資產金額占比分別為13.2%、86.8%。”徐康說。
徐康指出,雖然含權組合占比遠超固收類組合,但具體權益配置或整體仍保持相對穩健安全的風格。《方案》提及加快出臺企(職)業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長周期業績考核指導意見,或有望促進年金入市節奏。
四、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。強化分類監管評價約束,優化產品注冊機制,引導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穩步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。牢固樹立投資者為本的發展理念,建立基金管理人、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機制,提升投資者獲得感。推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規則落地,依法拓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類型和投資策略。
解讀:許旖珊指出,整體來看,《方案》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,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,支持私募基金穩健發展。
“一是強化分類監管評價約束、優化產品注冊機制,進一步引導公募基金提高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占比;二是建立基金管理人、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機制,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;三是推動私募基金運作規則落地,進一步拓展私募基金的產品類型和投資策略。”許旖珊稱。
鄧利軍表示,《方案》從優化發行、加強監管等多個方面優化權益基金市場環境,此外對于私募基金也需豐富產品類型、優化投資策略,基金產品作為股市資金的核心來源可能邁上新的發展階段。
五、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。引導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力度,落實一年多次分紅政策。推動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購增持再貸款工具的運用。允許公募基金、商業保險資金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、企(職)業年金基金、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。在參與新股申購、上市公司定增、舉牌認定標準方面,給予銀行理財、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。進一步擴大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規模。
解讀:許旖珊表示,優化市場生態方面,《方案》給予銀行理財、保險資管與公募同等政策待遇。一方面,是允許公募、商業保險資金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、企業年金基金、銀行理財等參與定增,并在新股申購、定增、舉牌標準等方面給予銀行理財、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。
“另一方面,是多措并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,進一步引導上市公司加大回購力度、落實一年多分紅,擴大互換便利規模。”許旖珊指出。
市場生態方面,鄧利軍表示,自去年年末以來,全A成交額逐步縮量,市場情緒在海外風險擾動、國內政策步入空窗期后有所回落。
“《方案》的落地短期內無疑緩解了市場的悲觀情緒,本輪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力度和實施速度均較強,后續風險偏好有望隨著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而得以修復。”鄧利軍說。
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田忠方
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,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dcec.cn/post/35122.html